三次石油危機分別在什麼時候

石油危機是指由於石油供需失衡或地緣政治因素等原因,導致國際市場上原油價格大幅上漲,從而引發全球範圍內的經濟和社會危機的現象。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上發生過三次較為嚴重的石油危機,分別發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以下是這三次石油危機的背景和影響的簡要介紹: 

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1974年)

第一次石油危機的主要背景是第四次中東戰爭和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對西方國家的石油禁運。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敘利亞發動對以色列的突襲,引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美國等西方國家支持以色列,引起了阿拉伯國家的不滿。10月16日,OPEC宣布對美國、英國、荷蘭、加拿大等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施石油禁運,並逐步減少對其他西方國家的石油出口,同時提高原油價格。這些措施使得西方國家面臨了嚴重的能源危機,原油價格從1973年10月的每桶3美元上漲到1974年1月的每桶12美元,增幅達300%。

 

第一次石油危機對全球經濟和社會造成了巨大的衝擊。西方國家出現了通貨膨脹、失業、貿易赤字、財政赤字等問題,引發了所謂的“滯脹”現象。許多國家實施了限制用油、節約能源、開發替代能源等措施,以減輕能源危機帶來的困境。同時,這次危機也促使西方國家重新調整對中東地區的政策,加強與阿拉伯國家的對話和合作,以保障能源安全。

第二次石油危機(1979-1980年)

第二次石油危機的主要背景是伊朗伊斯蘭革命和伊拉克入侵伊朗引發的兩伊戰爭。1979年1月,伊朗爆發了反對巴列維王朝的伊斯蘭革命,推翻了親西方的君主制,建立了伊斯蘭共和國。革命導致伊朗的石油生產和出口大幅減少,造成國際市場上的原油供應短缺。同年11月,伊朗發生了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人質事件,使得美國與伊朗的關係惡化,美國對伊朗實施了經濟制裁和外交斷交。1980年9月,伊拉克趁伊朗內亂之際,入侵伊朗,引發了持續八年的兩伊戰爭。戰爭使得兩國的石油設施遭到破壞,石油產量進一步下降。這些事件使得原油價格從1978年底的每桶14美元上漲到1980年4月的每桶40美元,增幅達185%。

 

第二次石油危機對全球經濟和社會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西方國家再次面臨了通貨膨脹、失業、貿易赤字、財政赤字等問題,引發了所謂的“第二次滯脹”現象。許多國家加強了能源節約和多元化的措施,以降低對石油的依賴。同時,這次危機也加劇了西方國家與中東地區的緊張關係,增加了中東地區的動盪不安。

第三次石油危機(1990-1991年)

第三次石油危機的主要背景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發的海灣戰爭。1990年8月2日,伊拉克以科威特偷竊其石油和低價倾銷等理由,突然發動軍事行動,佔領了科威特。這一舉動遭到了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和制裁,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多項決議,要求伊拉克無條件撤出科威特,並授權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來恢復科威特的主權。1991年1月17日,在美國為首的聯合國多國部隊發動了代號“沙漠風暴”的空中打擊行動,開始了對伊拉克的軍事干預。2月24日,聯合國多國部隊發動了代號“沙漠風暴”的地面攻勢行動,迅速攻入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2月28日,聯合國多國部隊宣布停火,海灣戰爭結束。這場戰爭使得科威特和伊拉克的石油設施遭到嚴重破壞,石油產量大幅下降。原油價格從1990年7月底的每桶21美元上漲到10月中旬的每桶46美元,增幅達119%。

 

第三次石油危機對全球經濟和社會的影響相對於前兩次石油危機要小得多。一方面是因為戰爭持續的時間較短,聯合國多國部隊迅速而成功地結束了伊拉克的侵略,減輕了未來原油供應的潛在風險。另一方面是因為國際能源機構(IEA)的緊急計劃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國家原油產量的增長,有效地緩解了原油市場的供需失衡,使得油價暴漲只持續了9個月就平息了下來。儘管如此,這次危機仍然對一些國家和地區造成了不利的影響,例如美國在1990年第三季度陷入了衰退,歐洲和日本的經濟增長也放緩,中東地區的局勢也更加動盪不安。

結語

總之,三次石油危機都是由於地緣政治因素導致的原油供應中斷或減少,引發了國際市場上原油價格的大幅上漲,從而對全球範圍內的經濟和社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衝擊和影響。這些危機也促使各國或組織採取了一系列的應對措施,以保障能源安全,降低對石油的依賴,推動能源轉型和發展。隨著全球能源市場的變化和新興能源技術的進步,未來是否還會出現類似的石油危機,以及如何避免或減輕其帶來的負面後果,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仍然需要幫助?跟我們聊聊吧

客服團隊全天候提供多達11種語言的專業支持,無障礙溝通,及時高效解決您遇到的問題。

7×24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