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面分析

貨幣供給量

貨幣供給量是指在某一個特定時間點中,貨幣資產的總量。貨幣資產包括了流通貨幣和存款貨幣,它們可以用來支付商品和服務,或者作為價值儲藏的工具。不同的貨幣資產有不同的流動性,也就是轉換成現金的容易程度。一般來說,流動性越高的貨幣資產,對經濟活動的影響越大。


根據流動性的不同,貨幣供給量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別,如M0、M1、M2等。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可能有不同的定義和統計方法,但基本的原則是一致的。以下是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對貨幣供給量的定義:


中國大陸:M0 = 流通中的現金;M1 = M0 + 可開支票進行支付的單位活期存款;M2 = M1 + 居民儲蓄存款 + 單位定期存款 + 單位其他存款 + 信托類存款。


香港:M1 = 公眾持有的法定貨幣(紙幣及硬幣)+ 持牌銀行客戶的活期存款;M2 = M1 + 持牌銀行的客戶儲蓄及定期存款 + 持牌銀行發出且而銀行持有的可轉讓存款證(NCDs);M3 = M2 + RLBs和DTCs的客戶存款 + RLBs和DTCs發出而非銀行持有的NCDs。


臺灣:M1A = 通貨淨額(社會大眾手中持有的通貨)+ 企業及個人與非營利團體存在銀行與基層金融機構之支票存款及活期存款;M1B = M1A + 活期儲蓄存款;M2 = M1B + 準貨幣(準貨幣是指可無條件立即按等價兌換成狹義貨幣的貨幣性資產,例如定期性存款、外匯存款、郵政儲金等)。


貨幣供給量數據可以反映市場資金總需求量的變化和未來通貨膨脹的壓力狀況。一般來說,當經濟增長時,市場對資金的需求會增加,貨幣供給量也會相應增加;反之,當經濟衰退時,市場對資金的需求會減少,貨幣供給量也會相應減少。如果貨幣供給量增加超過了市場對資金的需求,那麼就會導致通貨膨脹,也就是物價水平上升;如果貨幣供給量減少低於了市場對資金的需求,那麼就會導致通貨緊縮,也就是物價水平下降。


因此,貨幣供給量數據對於中央銀行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是非常重要的。中央銀行可以通過調整利率、發行或回收央行券、調節法定準備率等方式來影響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創造或收回信用和存款,從而控制市場上可用於支付或儲藏價值的資金總量。中央銀行通常會根據經濟形勢和目標來設定一個合理的貨幣供給量增速範圍,並盡力保持其穩定。


在2020年以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三大央行都大幅增加了M2 貨幣供給量,以刺激經濟復甦和防止金融危機。其中美國聯準會(Fed)最為積極,其M2 貨幣供給量增速在2020年4月達到了25.5%,創下歷史新高。歐洲央行(ECB)和日本央行(BOJ)也分別在2020年12月和2021年4月達到了11.4%和9.8%的增速。然而,在2021年下半年以來,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和經濟恢復正常運轉,全球三大央行都開始收緊或預示收緊其寬鬆政策,以防止過度刺激造成通膨壓力過大。因此,其M2 貨幣供給量增速也都有所回落。

仍然需要幫助?跟我們聊聊吧

客服團隊全天候提供多達11種語言的專業支持,無障礙溝通,及時高效解決您遇到的問題。

7×24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