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面分析

價值與價格

價值是一個經濟學上的重要概念,它反映了商品或服務對於人類的有用性和稀缺性。不同的經濟學派對於價值的本質和形成有不同的理論,其中一個著名的理論是勞動價值理論,它認為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它所需要的勞動量決定。這個理論起源於英國的亞當·斯密,中經英國的李嘉圖及威廉·湯普遜的發展,終於德國的馬克思。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介紹兩個與勞動價值理論相關的原理:價值可加性和價值守恆原理。這兩個原理都是從勞動價值理論的基本假設出發,試圖解釋商品價值的變化和分配。

價值可加性

價值可加性是指商品的價值等於其各個部分或要素的價值之和。這個原理是由李嘉圖提出的,他認為商品的自然價格(即商品真實的價格)由三個要素組成:原材料代價、勞動工資和資本利潤2。他認為這三個要素都是由勞動創造出來的,因此商品的自然價格就是生產者投入的勞動量。他用了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原理:


“假設一頂帽子需要10小時的勞動來製作,而一雙鞋子需要20小時的勞動來製作。那麼,如果沒有其他因素影響,一頂帽子就應該能夠交換一雙鞋子。因為兩者都包含了相同數量的勞動。如果帽子製造者使用了更好的原材料,或者使用了更先進的機器,那麼他就需要支付更多的原材料代價或資本利潤。這些額外的費用也是由勞動創造出來的,因此也應該計入帽子的自然價格中。所以,如果帽子製造者使用了比鞋子製造者更多或更高級的勞動,那麼他就可以要求更高的交換比率。”


根據這個原理,我們可以把任何一種商品分解成不同階段或部門所提供的勞動服務,然後把這些服務的價值相加,就得到了商品的總價值。例如,一台電腦可以分解成以下幾個部分:


原材料的開採和加工,例如金屬、塑料、電子元件等;


電腦的組裝和測試,例如主機、顯示器、鍵盤等;


電腦的運輸和銷售,例如物流、廣告、售後服務等。


每一個部分都需要不同數量和質量的勞動來完成,這些勞動都會增加商品的價值。如果我們知道每一個部分所需要的勞動量,以及勞動的單位價格,我們就可以計算出商品的總價值。例如,如果原材料的開採和加工需要100小時的勞動,每小時的勞動價格是10元;電腦的組裝和測試需要50小時的勞動,每小時的勞動價格是20元;電腦的運輸和銷售需要20小時的勞動,每小時的勞動價格是30元。那麼,這台電腦的總價值就是:


原材料的開採和加工:100 × 10 = 1000元


電腦的組裝和測試:50 × 20 = 1000元


電腦的運輸和銷售:20 × 30 = 600元


總價值:1000 + 1000 + 600 = 2600元


這個例子只是為了說明價值可加性的原理,實際上計算商品價值還需要考慮許多其他因素,例如市場供求、技術進步、政策變化等。但是,這個原理仍然有其重要性,它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商品價值的結構和分配,以及不同部門或階級之間的利益關係。

價值守恆原理

價值守恆原理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商品交換不會改變商品總價值。這個原理是由馬克思提出的,他認為商品交換是一種等價物交換,即交換雙方所得到的商品價值相等。他用了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原理:


“假設有兩種商品A和B,它們都包含了相同數量的勞動。那麼,在沒有其他因素影響的情況下,它們就可以按照1:1的比率互相交換。例如,如果A是一件外套,B是10磅茶葉,而生產一件外套或10磅茶葉都需要60小時的勞動。那麼,在交換前後,外套持有者和茶葉持有者都擁有60小時勞動所創造的價值。交換只是改變了他們手中商品的形式,而沒有改變商品的本質。”


根據這個原理,我們可以把任何一次商品交換看作是一種價值轉移或重分配,而不是一種價值創造或消滅。在交換過程中,商品總價值保持不變,只是在不同主體之間重新分配。

仍然需要幫助?跟我們聊聊吧

客服團隊全天候提供多達11種語言的專業支持,無障礙溝通,及時高效解決您遇到的問題。

7×24 H